兰州新区多措并举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z6尊龙旗舰厅

无障碍

兰州新区多措并举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兰州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间: 2024/10/10/ 11:14 

字号:[][][]

  兰州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力实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30项行动”,加快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重点工作落地见效,为健康新区建设贡献中医药力量。

  聚焦保障体系建设,增强中医药优质服务供给。实施兰州新区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部署开展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健康中国中医药专项活动等重点项目。建成了以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为骨干、“旗舰中医馆”为基础、“旗舰中医阁”和村卫生室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新区第一人民医院设中医康复科、中药房和中医健康宣教基地,建成1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正在打造省级重点科室中医风湿骨病科,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推广中药、针灸、推拿等25项中医适宜技术,建立医联体之间和县域医共体内部中西医协作机制,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水平。从专科管理、人员队伍、特色服务、设备场地、科教工作等方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整体水平,各基层医疗机构分别打造2个专业优势明显、广受群众欢迎、具有较强辐射力的特色科室。

  围绕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县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作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能开展6类45项中医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开展6类16项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均能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发挥中医馆品牌亮点标杆引领示范,激发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活力,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43%、中医处方占处方总数36%、中医药治疗收入占总收入的41%,超过“三个三分之一”要求,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达20%以上。建立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服务设施设备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让新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中医药服务,达到基层中医治未病的作用。

  强化医防深度融合,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和常见病干预、传染病防治、预防保健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独特优势,通过家庭医生签约“三清一满意”(服务数据清、重点人群清、病情近况清,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专项行动,成立80个医防融合签约团队,在居民中推广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等中医适宜技术,开展疾病预防、体质调养、经络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宣传活动60余次。根据签约人群年龄、病情、服药状况及并发症等情况,按“特别关注、重点关注、定期关注、常规关注”四级精准动态管理,推出“高血压患者特色服务包”“全民健康特色服务包”“中医特色服务包”等个性化中医服务包,“一人一策”开具中医保健处方,实施中医特色慢性病指导和治疗,使中医药服务关口前移。发挥中医药在儿童和老年人预防保健方面的作用,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86%,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89%,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施特色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新区高级职称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实行“师带徒”制度和“师徒双考核”制度,已累计有8名高级中医医师带出10名初级中医医师,快速提升年轻医生的技术水平,以学术交流结合进修培训的方式,推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省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从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省中医院、甘中附院4家医院柔性引进7名专家,建立名医工作站,发挥名医在中医技术指导、师承培带、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形成诊疗新技术、专科新特色、疗效新优势,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居民提供更安全、优质、便捷的中医诊疗服务,畅通中医药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激发潜力活力,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理念,全面动员新区中医药健康产业从业人员加强中医药文化学习。推进中医药文化交流融合,兰州佛慈制药建设申报成功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获批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甘肃省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接待研学、考察团队上万人次。推进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甘肃卫生职业学院正在建设“中药博览园”项目,科林生物正在建设冬春夏草博物馆,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创新,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融入中医药健康产业链各环节。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