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州新区202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度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 兰州新区财政局(国资局)
时间: 2025/01/23/ 10:23
字号:[大][中][小]
各位代表:
现将兰州新区202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度预算草案有关内容进行汇报,请审议。
一、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兰州新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监督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按照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立足“三新一高”要求,统筹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面对收入规模小、支出缺口大的现实情况,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财政运行总体平稳,基本民生和化解债务风险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一)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26亿元,同口径增长28.9%,其中:税收收入20.56亿元,同口径增长0.7%;非税收入11.7亿元,同口径增长146.6%。加上新增一般债券转贷收入1亿元、再融资一般债券2.82亿元、上级补助收入27.46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26亿元、调入政府性基金预算15.89亿元、调入财政存量资金等2.33亿元、多式联运项目外国贷款提取资金2.89亿元以及上年结转4.04亿元,收入总量为89.95亿元。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8.97亿元,同口径下降15.8%。加上多式联运外贷还本支出0.38亿元、再融资债券支出2.82亿元、上解上级支出2.32亿元、按要求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1.18亿元,支出总量为85.67亿元。收支总量相抵后,结转下年支出4.28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0.39亿元,增长71.2%。加上上年结转1.26亿元、上级补助收入2.1亿元、新增专项债券转贷收入42.13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119.39亿元,收入总量为215.27亿元。
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66.49亿元,增长97.3%。加上再融资债券支出119.39亿元,调出15.89亿元,支出总量为201.77亿元。收支总量相抵后,结转下年支出13.5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完成情况
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0.54亿元,加上上年结转0.18亿元、上级补助收入13万元,收入总量为0.72亿元。 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25亿元。收支相抵后,结转下年支出0.47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成情况
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3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55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0.82亿元),加上上年滚存结余2.68亿元,收入总量5.05亿元。支出1.38亿元。收支相抵后年末滚存结余3.67亿元。
(二)政府债务有关情况
1.政府债务规模
2024年,政府法定债务余额为502.17亿元,比上年334.33亿元增加167.84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53.62亿元,增加6.33亿元;专项债务余额448.55亿元,增加161.51亿元。
2.政府债券使用情况
新增一般债券使用情况。《甘肃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24年第二批新增政府债券额度的通知》(甘财债管〔2024〕7号)下达一般债券额度1亿元。
主要用于:兰州新区纬二十三路(经十七路-nce7#路)道路工程0.46亿元,兰州新区第十一小学项目0.5亿元,兰州新区移民安置新村污水应急排放管道工程0.04亿元。
新增专项债券使用情况。根据《甘肃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24年第二批新增政府债券额度的通知》(甘财债管〔2024〕7号)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额度6.82亿元。
主要用于: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项目(c区)二、三期5亿元,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基础设施(一期)0.89亿元,化工园区物流园货场项目0.42亿元,中川新材料产业园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0.39亿元,中川园区集散中心及冷链仓储物流建设项目0.12亿元。
根据《兰州市财政局关于调整2024年用于项目建设新增专项债券额度的通知》(兰财金债〔2024〕37号)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额度10.38亿元。
主要用于:2×350mw热电联产工程8亿元,化工园区西区供热管网项目0.85亿元,瑞岭金和苑保障性租赁住房a区一期项目0.7亿元,中心城区新能源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0.65亿元,秦川园区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0.18亿元。
根据《甘肃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24年第二批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的通知》(甘财债管〔2024〕7号),下达用于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的额度24.93亿元,依据项目实施单位报送的存量政府投资项目清单,按照偿债轻重缓急需求,将24.93亿元分配至76个项目。
再融资债券使用情况。根据《甘肃省财政厅关于安排使用政府债务结存限额和2024年外贷结余限额的通知》(甘财债管〔2024〕20号)要求,下达兰州新区2024年政府债务结存限额8.8亿元,一般债券2.82亿元、专项债券5.98亿元,全部用于化解隐性债务。依据项目实施单位报送的存量政府投资项目清单,按照偿债轻重缓急需求,将8.8亿元分配至23个项目,其中,一般债券分配至4个项目,专项债券分配至19个项目。
根据《甘肃省财政厅关于下达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通知》(甘财债管〔2024〕24号)要求,下达兰州新区2024年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13.4亿元,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化解到期时间临近、债务成本较高、涉众风险突出的隐性债务,将113.4亿元专项债券分配至162个项目。
3.还本付息资金安排情况
2024年,政府法定债务到期本息11.03亿元(本金0.38亿元,利息10.65亿元),均为自有财力偿还。
(三)财政预算调整情况
2024年11月13日,新区党工委会第23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当年新区财政预算调整方案,通过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压减支出等方式弥补收支缺口,实现当年预算收支平衡。
以上2024年相关数据为初步汇总数,决算后将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数据做出调整,并按相关程序进行汇报。
二、2024年财政主要工作
2024年,新区财政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工作部署,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收入质效,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生重点工作落实,统筹发展和化债,全力做好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紧盯预期目标,奋力挖潜力拓财源。围绕年初确定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加强重要税源、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分析研判,确保各项收入依法征收、颗粒归仓。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26亿元,同口径增长28.9%。重点开展兰石集团等出城入园企业、新区国有企业、化工园区企业纳税调研分析和调度,发挥支柱企业“强力引擎”作用。做好非税收入形势分析研判,推进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金、政府专债利息等历史遗漏问题收入解缴,不断拓宽收入来源。2024年完成非税收入11.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6.3%,有效发挥了补充作用。落实好减税降费及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培植优质税源。1-11月,已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4.54亿元,“真金白银”直达市场主体。
(二)抓好向上争取,资金到位成效明显。紧盯增发国债、超长期国债、新增专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等政策机遇,积极向上汇报精心谋划项目,精准争取政策资金。同时,运用绩效考核“指挥棒”,进一步强化部门“拼抢”意识,加大“跑省进厅”力度,提高各项资金分配到新区比例,现已争取到29.39亿元资金向新区倾斜支持。深入分析研究省级预算安排,及时下发省级预算专项资金清单,分解争取任务,靠实部门责任,确保部门可靶向发力,有的放矢争取各类资金。积极组织部门参与竞争性分配项目资金争取工作。截至12月底,已争取到省级各类资金16.68亿元,用于支持生态搬迁、航运补贴、乡村振兴等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债务化债系列政策,积极争取置换存量债务债券额度147.13亿元,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三)调整优化结构,着力保障重点支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坚持量入为出,优先保障“三保”和化债支出,切实兜牢“三保”和防风险底线。健全覆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动态监测的“三保”管理体系,推动新区“三保”平稳运行。截至12月底,“三保”支出完成8.9亿元。坚持“保偿债”原则,足额安排政府法债到期还本付息资金,现已完成全年11.03亿元偿债任务,法定债务风险安全可控。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截至12月底,实现民生支出39.8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7.6%,有力保障了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农业等民生事业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存量资金清理盘活力度,统筹2亿元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化债等重大领域。
(四)从严从紧从实,严格落实过紧日子。为进一步践行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新区与省财政厅携手,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携手制定了《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加快推动形成习惯过紧日子的新常态、新机制。新区率先垂范,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办公楼碳核算,实施机关碳账户能耗统计通报制度,机关办公楼成为省内首批政府机关100%“绿电”办公楼。严把预算关口,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降低机关运行成本。2024年项目资金审减16.4%,一般性支出预算压降至11.2亿元。
(五)深化绩效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围绕制度短板“延链补链强链”,印发《兰州新区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规程》、《兰州新区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形成预算绩效“评价、反馈、整改、提升”良性循环。全面开展2023年度绩效自评工作,并选取不低于30%比例的部分单位进行抽查复核。开展2024年度财政支出中期绩效“双监控”工作,累计调减预算资金0.65亿元,有效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运用“财政 第三方机构 全过程技术支撑单位”评价模式,在全省率先制定《兰州新区清扫保洁项目预算支出标准》,为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提供重要支撑。
(六)开展财会监督,切实维护财经纪律。重点聚焦增发国债资金监管、违规出台招商引资问题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管理问题监督检查等方面,开展全面自查自纠,切实做到监督不遗漏、检查无死角,各项监督工作已圆满完成,并已通过省级或财政部监督局复查。同时借助专项审计、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监督检查、预算绩效评价等工作,严查财经领域不法行为、资金低效无效情况,不断完善财政管理薄弱环节,防范财经纪律领域风险。
(七)防化重大风险,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坚守“两年不爆雷,中期可持续,长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全面落实一揽子地方债务化解方案,穷尽一切手段,积极稳妥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化解地方债务,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政府法定债务方面:2024年通过统筹财力1.76亿元、处置土地资产2.73亿元、收缴项目收入6.54亿元等方式,足额及时偿还法定债务本息11.03亿元,确保政府债务不逾期。积极谋划优质项目,发行新增债券18.2亿元,用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保障性租赁住房、农林水利建设类重大项目建设。政府隐性债务方面:2024年省级下达化解任务38.47亿元,截至12月底,兰州新区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利用企业经营收入和隐债置换法债、核销核减等方式化解184.42亿元,超额完成化解任务。
通过上述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新区财政运行质效不断提升,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收入规模小、支出缺口大、保障水平低的基本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财政资金资源统筹管理格局有待巩固,政府资源资产盘活能力仍需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同时,预算单位绩效理念和主体责任意识淡薄,没有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角度开展绩效目标设定工作,绩效评价结果未真正应用到节约支出成本和发现资金管理的薄弱环节。上述问题,我们将在2025年度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
三、2025年度预算草案
(一)2025年度预算安排的总体原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对财政收支预算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收入预算坚持合理预测、实事求是,增速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衔接。支出预算坚持量入为出、厉行节约、过紧日子要求;坚持兜牢“三保”底线;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对上级党委、政府和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重大决策、重要改革、重点项目不折不扣保障到位;坚持依法理财、注重绩效,严格落实预算法及实施条例,严肃财经纪律,不断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加大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盘活力度,不断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益。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
(二)2025年财政收支整体形势
总体来看,新区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招商引资深入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沿链集聚发展,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各种有利因素加速积累,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将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但受社会消费需求不振、房地产市场前景不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以及刚性支出规模增大等因素影响,2025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较为突出。收入方面,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传统产业亟待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这些都会对财政增收带来潜在影响。支出方面,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兜牢“三保”底线,办好教育、养老、医疗卫生、困难群众救助等重点民生实事,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等,都需要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收支矛盾依然十分尖锐。
(三)预算安排的具体意见
2025年中央将进一步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拓展地方税源、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定下划地方等政策陆续推出,结合新区财政整体收支形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增长5%测算,预计完成33.88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完成77.66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16亿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07亿元。
根据以上测算,2025年新区财政收支预算草案编制情况如下:
1.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33.88亿元,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25.26亿元,增长22.9%;非税收入8.62亿元,下降26.3%。加上上级补助收入21.88亿元、上年结转4.28亿元、调入政府性基金预算8亿元、调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0.35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4亿元、预计提取多式联运项目外国贷款3.21亿元、争取新增一般债券2.79亿元,总收入为88.39亿元。
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88.3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75亿元、上解支出1.64亿元。总支出中,新区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为0.04亿元,与去年持平。
2.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77.66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本级收入64.04亿元,总价款收入约为70.67亿元),加上上年结转13.5亿元、上级补助收入0.02亿元、争取置换债券4.43亿元,总收入为95.61亿元。
安排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95.61亿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81.04亿元,专项债券还本支出6.33亿元,上解上级支出0.24亿元,调出8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1.16亿元,加上上年结转0.47亿元,上级补助收入13万元,总收入为1.64亿元。
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支出1.64亿元,其中: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29亿元,调出0.35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2.0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09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0.98亿元),加上上年滚存结余3.64亿元,总收入5.71亿元。支出2.22亿元,年末滚存结余3.49亿元。
四、2025年财政重点工作
2025年,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积极防范化解风险,为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一)持续做大财政收入规模,涵养优质财源。加大优质财源培育力度,努力做大收入“蛋糕”。税收收入方面,以国家推进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基地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为契机,全力支持“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项目“双进”行动,凝聚合力实现招商引资“大突破”,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新建财税综合信息平台,依托数字技术,挖掘涉税(费)政务数据价值,加强财税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建设,通过挖潜增效,增加地方财税收入。非税收入方面,在组织土地出让收入、基础设施配套费等非税收入上再加力,确保应收尽收,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加大资源、资产统筹,加快推进特许经营权出让等工作,保持非税收入处于合理区间。
(二)积极争取上级倾斜支持,加强保障能力。紧盯逆周期财政政策调节导向,认真研究中央、省级文件,紧跟政策动向,加强项目储备和部门联动配合,主动跟进对接厅局,以高质量项目争取更多上级资金支持。聚焦竞争性评审和试点项目,做实做细项目申报,提前做好模拟答辩等工作,全力争取项目落地新区。积极争取新增债务额度,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存量债务置换。
(三)兜实兜牢“三保”底线,切实保障民生。始终坚持“三保”支出“两个优先”原则,加强运行监测,防范“三保”风险。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上制定的民生政策标准,预算安排优先落实本级配套资金,统筹好上级补助资金,确保就业、社会保障、托育、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政策资金落实,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开支,集中财力推动重点改革和重大政策落实落地。
(四)突出预算绩效管理效能,提升资金效益。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升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自评、中期监控、财政评价、评价结果应用等工作质量。提高预算评审工作质量,强化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储备质效,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强化零基预算约束,健全完善能增能减的预算安排机制。充分调研兰州新区内外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情况,开展成本要素分析和成本估算,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财政承受能力,科学合理测算标准;加强信息沟通,借助专家、院所和社会中介机构等外部力量,稳步推进兰州新区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五)积极稳妥防范化解债务,守牢风险底线。法定债务方面,持续加强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将法定债务还本付息资金全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确保按期足额偿债。健全完善专项债券偿还机制,强化专项债券还本付息资金核算和集中归集管理,严格落实专项债券偿还资金来源,切实防范法定债务风险。隐性债务方面,提前梳理好隐债项目,确定政府支出事项、债权人等信息,积极争取国家置换债券额度,并力争早日发行,资金到位确保合规、高效使用。同时,通过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统筹各类资源资产资金、加大企业绩效考核力度争取企业自有资金偿债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偿债来源,缩减隐性债务余额,按期推进隐性债务清零、融资平台退出工作。






